理论作曲教研组成立于2017年,主要承担为国内外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培养作曲、音乐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以及全校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任务。其中,作曲专业课教学采用与浙江音乐学院师资共享以及自有教师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为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育升学等方面提供科学、系统、连贯的知识结构体系。教研组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程体系,并积极开展学术讲座、艺术实践和教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学成果显著。至今,教研组培养的作曲、音乐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高考(本科)录取率为100%。学生考取的国内外院校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等。艺术实践方面,作曲学生在全国性赛事中初露头角。
在视唱练耳、基础乐理教学中,教研组培养的全校学生近年来参加浙江音乐学院校考过线率达到100%。教研组以学生升学顺畅为教学目标的最低基准线,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音乐文化,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的音乐专业人才。
目前,教研组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逐渐完善,致力于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此外,为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课余活动,如视唱练耳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等。
理论作曲教研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云飞(作曲)、田刚(乐理和声)、田笑宇(作曲、乐理和声)、朱慧(作曲)、孙文琳(视唱练耳)、李珺(作曲)、吴斯如(音乐设计与制作)、洪艳(民歌)、沈兴(民族民间音乐)、张泽艺(作曲)、张昕(作曲)、张怡冰(视唱练耳)、张莹(作曲)、高珊珊(作曲、乐理和声)、徐飞洋(作曲)、黄烁(视唱练耳)、樊博雅(视唱练耳)
理论作曲组组长 朱慧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曲博士。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作曲教研室主任,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理论作曲专业教研组组长。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吴越新韵——当代音乐创作与研究”项目成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会员。
教学方面,长期担任作曲主课教学,培养作曲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先后开设《乐理》《和声》《总谱读法》《配器B》等课程。在年度教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科研方面,主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项目及浙江音乐学院教改项目,参与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一流课程建设课题、浙江省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题等。在《交响》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创作方面,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及文旅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项目大型民族交响音画《宋韵·华章》的创演。《水龙吟》《亭影湖西》等多首室内乐作品发表于《音乐创作》;歌剧《国之歌》及民族管弦乐《哈头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钢琴三重奏《淋风夜雨荷上行》及钢琴与管弦乐队《希望》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其余作品还包括,萨克斯管重奏《云锦湖碧》和《珈牧仁的鲜花》、女高音与管弦乐队《信仰领航》等。其中,多部作品收录于不同专辑中,如《西湖的春天》等。
理论作曲组副组长 田刚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 2016年获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暨高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创作发表钢琴三重奏《跳弦》、《陕北叙事曲——为圆号与管弦乐队而作》(该作品入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管弦乐器系列教程”)、合唱《起航的华夏巨轮》、《雁荡土风—单簧管与钢琴》等作品近二十首;出版个人歌曲作品CD《钱江,流金的天河》等。出版专著《音乐分析的历史和方法》、译著《音乐分析概论》各一部;在《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音乐艺术》、《中国音乐》、《音乐创作》、《黄钟》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浙江省社科项目《建国以来浙江地域文化对音乐创作影响的研究——以浙江省创作的部分民乐作品为例,等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多项; 交响素描《渔歌赋》 获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立项资助。